野生熊猫和圈养的区别

来源:名资汇网 2018-05-30 10:47:09
分享到:

在食物方面,它们的放归地只有石棉玉山竹和丰实箭竹,在往高海拔移动的过程中它们发现了峨热竹并很快适应。在扩展领地到了低海拔的擦罗乡时,“张想”被发现采食过金竹、芦苇,在碰到牦牛、毛冠鹿尸体的时候,它们也会毫不客气地大吃一顿骨头。又如躲避敌害方面,从放归起,这些放出去的圈养个体便开始主动回避人类,监测人员很难看到它们。根据项圈数据,我们了解到“华娇”在探索领地期间遇到上山挖药的村民便往熟悉的领域返回。“华妍”在疑似被另一动物追赶的时候,从麻麻地跑到大洪山兜了一个大圈子又返回麻麻地区域。

生存只是第一步,要融入当地野生种群还需要时间考验,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基因交流的成功,毕竟现在只有2012年放归的“淘淘”和2013年放归的“张想”刚刚步入成年。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它们在行为上已经有一些表现。

2016年7月,“淘淘”被跟踪人员目击到追逐另一只大熊猫上树随后相继离开,当时“淘淘”GPS项圈脱落,根据现场采回的粪便DNA确定了它的身份。今年2月26日,四川凉山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野外安装的红外自感应相机拍摄到了“张想”。在野外独立生活了3年多的时间,“张想”从栗子坪保护区的公益海放归地移动到了冶勒保护区,在小相岭两个相对独立的小种群间实现了迁移。画面中的“张想”在仔细地嗅闻环境中的气味,相机拍摄时间临近野生大熊猫发情季节,可以猜测在发情期,“张想”会像野生大熊猫一样,用嗅味标记来进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还有参与今年繁殖的可能。

由于大熊猫的珍贵,不能一次性放归成百上千的个体。在这起步阶段,每年都只是尝试着放归一只、两只。但是,不能因为此时数量少就忽视这股力量,现在的每一步都在积累经验,等圈养大熊猫放归技术成熟的时候,在仅有几只、十几只野生大熊猫的区域一次放归多只,那对小种群的作用就将非常明显。

科研宣教需要圈养大熊猫

多数人对大熊猫的印象还停留在“国宝”“吃竹子”等肤浅层面上,对大熊猫的相关知识和保护现状知之甚少。城市的人们也许会觉得野生大熊猫保护与自己离得太远,靠山而居的村民可能会觉得建立自然保护区影响了自己的经济来源。

野生动物保护离不开社会公众参与。大熊猫保护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只靠建立足够多的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去研究野生大熊猫种群、个体特征,需要有人了解大熊猫疾病方面的知识,需要有人去宣传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等。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卧龙、雅安和都江堰3个基地开展公众教育,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群,制定不一样的公众教育项目,受到大中院校和社会团体的欢迎。在都江堰基地特别制作了“熊猫大讲堂”节目,主要对研究中心内部工作人员讲解大熊猫的知识和各种轶事,取得了良好反响。

野生大熊猫仅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3个省的六大山系,要想看到或是研究这些家伙可没那么容易,但是圈养却能为此提供便利条件。除了专门饲养大熊猫的机构,国内外许多有条件的动物园和动物饲养单位纷纷开展大熊猫科研合作与公众教育交流,让大熊猫这一形象为更多人所知。

大熊猫出省、出国往往受到“粉丝”们的热烈关注。不过,科普展出只是交流合作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特别是在国际上,除到动物园展出之外,国内的大型饲养机构与许多研究机构、保护组织等建立了国际科研合作机制,通过项目资助、合作研究、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大熊猫科学研究,并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自1996年以来,一直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进行大熊猫行为生态、繁殖生理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可见,圈养大熊猫绝非是独立于野生大熊猫保护之外的事情,相反,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图据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