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构造图]小提琴的基本构造及简介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9-12 05:05:00
分享到:

  在西洋乐器中,小提琴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乐器,那么大家知道小提琴的基本构造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提琴基本构造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小提琴的基本构造介绍

  小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面板、侧板、音柱等。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方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的振动,并造成共鸣箱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弹弦等演奏技巧。

  琴弓作为乐器的附加物,最早出现在拜占庭帝国时代,但其价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与弹拨方法所产生的声音相比,运弓生成的音质实在是太弱。到11世纪伊斯兰征服者入侵西班牙时,把琴弓带到了欧洲,不到100年的时间即为西欧社会所熟悉,并被广泛使用。

  小提琴的历史起源

  谈到小提琴的起源,就必然要涉及古提琴原始设计者的艺术观点和技术方法。现代的数学是技术学的工具,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数学是艺术的启蒙,比例和序列是美学研究的要素,并且为所有的艺术家所采用。大师级的小提琴制作者,不仅仅是个方法学家,而且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小提琴的整体协调和一致主宰着整个设计。

  小提琴的外形可以认为是由许多弧形线条构成的,用圆弧可以近似地画出小提琴轮廓的草图,但也并非都是圆弧。原始设计者先用圆规画出各段相联的弧,再用艺术的眼光修正和弯曲成最终形状的弧线。用笔和刀在制作时修改图样,修光修滑一条由足够数量的圆弧所构成的曲线。小提琴顶部和底部的曲线,就是采用经典的设计桥拱的方法设计的,也有人认为像篮子提把的形状。琴板弧度的形状像垂链线,旋首则是仿照古希腊柱子上优美的螺旋形设计的。当然,除去使用圆弧之外,也可能采取一些其他的线条。

  圆规和直尺既是古代几何学家又是中世纪建筑学家的工具,也是设计乐器的工具。一般的乐器设计者,试着在不同的位置处安放圆心和圆弧,经多次试验画出乐器的轮廓。但大师级的乐器设计者是经过缜密的构思后,才设计出既美观而又符合演奏要求的外形,同时还周密地考虑到内外的一致性,以及声学的谐和性,使制作的提琴不仅外形优美、演奏方便,更重要的是具有动听而又感人的音色、洪亮而又丰满的力度、极具穿透力的音量和抑扬顿挫控制如意的品质。

  小提琴的社会影响

  在西洋乐器中,小提琴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乐器。在西洋交响乐队(也称管弦乐队)和中国的中西结合乐队中,以及在独奏与协奏中,均发挥出最为重要的艺术作用。

  一、关于小提琴的性能与功能小提琴为拉弦乐器,由欧洲古代的弓弦乐器经长期演变而成。近代小提琴在16世纪后期逐渐定型。小提琴为木制,由琴颈和琴身两部分组成,全长约为600毫米,琴身长约355毫米。有四根弦,按g1d1a1e2定弦。音域很宽,约四个八度。琴颈部分附有指板。琴身部分由面板、底板等构成。面板下附装音梁。将琴身夹于下腮与锁骨之间,以左手执琴颈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它是独奏、重奏和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称得上是音乐性能优良、音乐功能广泛的乐器。

  二、关于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小提琴之首席之名,来自交响乐队。首席者,第一也,故首席小提琴也称第一小提琴。在西洋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明显地居于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是首席小提琴,还会起着榜首与领衔的艺术作用。

  小提琴演奏方法

  小提琴左手基础演奏技术涉及到持琴、手指抬按动作、四度手型框架、手指保留,左手换弦动作、右手指伸张。正确的持琴能保证整个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部位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以保证按弦的四个手指能始终处于最有利的演奏状态,为演奏技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左手持琴的正确状态为:双肩平稳放松,自然下垂;手轻握住琴颈,琴面向外,手肘向内旋转,手心向外旋转,将小提琴放在锁骨上,琴身的末端靠拢颈部,寻找琴身与锁骨契合的最佳位置,头部放松,将左腮和下颏靠在腮托上,利用头部的重量和下颏防止小提琴从锁骨架上滑开,左手拇指保持微微弯曲的状态,松弛的置于琴颈的左边,与食指的根部一起托住琴颈,琴头的方向与肩和身体的正面构成大约15度角。左手持琴方面,肩部紧张的问题最为常见。状态:左肩耸起,双肩发紧且向内收缩,驼背,身体前倾,琴头向下。过度耸肩不仅会引起左手整个手臂肌肉紧张,妨碍手臂和手指自如运动,而且也是引起左肩酸痛的根本原因。同时,由左肩耸起的紧张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右手,引起右手的肌肉紧张,继而影响到右手运弓的灵活性和发音的流畅性。

  解决办法:挺胸、双肩尽量打开,背部紧贴墙面,头向后仰,抬左手,保持琴头向上,再持琴。夹琴过分靠右,整个琴几乎滑到胸前,也是常见的持琴问题。解决办法:整个琴身向左移动,将连接系弦板的黑木塞对着嗓子左边而不是正中间。过分的依靠头部的力量,没有以下颚骨与锁骨相配合夹琴,腮托变成了下巴托,头部在腮托上的位置过正,完全由下巴用力在腮托上夹琴,导致整个颈椎和头部的紧张,容易引起颈椎的疼痛,并影响到头部的转动。这些状态是由于夹琴不够造成的,这些姿势都会导致手指不能独立起落或伸张,直接影响到演奏速度的发展,手指无法从指根关节进行抬落,导致发音含混不清,速度缓慢,如长期得不到纠正,学生很难进入换把、揉弦阶段的学习。正确的持琴是由两个支点(即锁骨和左手)来持琴,两个支点相互支持,循环使用,左手和肩部才能真正解放出来。

  手指落指和抬指动作,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础。首先,手指按弦的发力点应始发于指根关节,尽量使用手指尖的肉垫部分按弦,同时尽可能地使手指保持弹性,指压不能过大,尽量借用手指的自身重量来按弦。其次,虽然手指的起落的原动力来自于指根,但完全以手指的自身重量来完成按弦,而不加以任何其它的辅助手段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手指的起落除了指根的原动力,还需要手指与手臂肌肉有规律的收缩与转换。

  臂的掌指长肌(手指与小臂连接的肌肉)收缩力量较大,对于手指较大幅度的动作与单项快速运动较为有利(如快速的音阶上行),尤其有利于小指较大力度的击弦。掌指短肌(与指根连接的各手指的手部肌肉)的收缩力量相对较小,但收缩与放松的转换敏捷,适合手指的快速往返运动。再次,指根的爆发力来自于速度和距离的巧妙运用,充分利用手指起落与琴弦之间产生的有限的距离和短暂的时间,进行有效而适当的肌肉收缩,能使手指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弹性和爆发力,进而获得颗粒性强且清晰有弹性的发音。实际演奏中,手指与弦的距离越近越好,如手指抬得过高,不仅浪费力量和时间,还会影响音准和发音的质量。

  一指和四指所构成的四度音程关系,我们称其为四度基本手型。建立四度基本手型非常重要,稳定的手形能帮助演奏者尽快的熟悉各音在指板上的准确位置,为良好的音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手指的运动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每个人的手部条件都不相同,合理的手形建立,是以左手各个手指都能处在最自然和舒适的状态下为前提。

  舒适正确的手形必须具备以下几点:首先,除伸张状态外,从食指到小指,各手指都能保持自然弯曲的拱形状态按弦;大拇指下方肌肉和小指下方掌沿之肌肉要始终保持松弛状态,且大拇指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随时调整位置或前后移动。其次,按弦的四个手指都能独立的由指根发力,独立抬落和前后伸张而无须依靠手掌和其它部位的帮助。最后,一指定位(定把位),三指定型(定手型)。

  三指按弦时尽量向斜后方用力,为小指按弦提供足够的支撑,扩大小指活动的空间。小指按弦不能感觉吃力,必须保持拱形状态按弦,并能到达准确的音位。此外,大拇指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手部的条件和演奏的舒适度进行相应的调整。手型比较窄小、手指短小者,大拇指可置于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手型较宽大、手指较长者,大拇指可置于中指或中指与食指之间。

标签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